返回首页
←
《中国当代诗歌前浪》后记
文章来源:
邮件来稿
作者:
海岸
发布时间:
2009-08-19 15:53:12
点击数:
最新诗歌理论
论坛精华帖子
→进入论坛
几年前,我在编选《中西诗歌翻译百年论集》(2007)时,检索到许多优秀的现当代汉语诗歌英译本,如美国旧金山州立大学许芥昱教授编译的《二十世纪中国诗选》(1963),香港翻译家宋祺和闵福德编辑出版的《山上的树》(1984),美国翻译家爱德华·莫林编译的《红色杜鹃花:中国“文革”以来诗歌选集》(1990)等,我发现大多数英译本未能收入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后的汉语诗歌作品,致使中国当代文学的先锋诗歌看起来近似历史的陈迹。个人诗集的英译也仅集中于朦胧派诗人,如杜博妮英译的北岛诗集《旧雪》(1991),戴维·欣顿英译的北岛诗集《距离的形式》(1993)、《零度以上的风景》(1995)、《在天涯》(2001);陈顺研英译的《面具与鳄鱼:中国当代诗人杨炼及其诗歌》(1990);霍布恩英译的杨炼诗集《无人称》(1994)、《大海停止之处》(1999)、《同心圆》(2005);《骑乘双鱼座:五诗集选》(2008);还有格雷戈里·李和约翰·盖利翻译的多多诗集《从死亡的方向看》;森·戈尔登等人翻译的《顾城诗选》等。
不过,奚密教授编译的《中国现代诗选》(1992)收入朦胧诗和后朦胧诗诗人;美国翻译家托尼·巴恩斯通英译的《风暴之后:中国新诗》(1994),诗人王屏在美编译的《新一代:中国当代诗选》(1999)已收入朦胧诗之后出现的新一代诗人的作品。诗人张耳与陈东东合作编译的《别处的集合:中国当代诗选》(2008)则将编译的目光转向、聚焦于后朦胧诗诗人九十年代以来的作品。我们期待着呈现在读者面前的这本书以及明后年计划出版的由英美翻译家霍布恩、乔直独立译编的两种中国当代诗歌译本给西方读者带来更大的惊喜。事实上,西方汉学界,无论是德国的顾彬,还是荷兰的柯雷,都颇为推崇中国当代诗歌在世界文学领域所取得的成就。柯雷曾经说:“首先,中国当代诗歌创作已经繁荣到我无法用简单的语言来描述,它的色彩不是红的、蓝的这样单色调的,而是多彩的;早期的朦胧诗尤其值得一提,这些诗歌中特有的意象手法是我们这些外国人最感兴趣的;另外,中国诗歌有着与其它国家诗歌一样的特点,那就是这些诗歌反映了诗歌产生的那个年代的一切,我们把这些诗歌同它的时代和地域联系起来,可以看到一个国家的文化和发展。通过中国诗人的作品,我们可以了解到中国的过去、现在,特别是看到了中国的发展。”
2007年5月,比利时诗人、翻译家、出版人杰曼·卓根布鲁特来沪访问,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较为全面、真实地译介中国当代诗歌的契机。杰曼一再表示要加强合作,促进中西诗歌的双向交流。在过去的30年间,他经常往返于远东地区,十分推崇亚洲诗歌文化。去年夏天,在他再度来沪参加《流水光阴:杰曼·卓根布鲁特诗选》中文版在上海书展的首发期间,我向他介绍了译介中国当代诗歌的计划,商定从上海做起,共同编译出版《上海诗歌前浪》。我取此书名,首先是为了纪念二十年前的民刊《上海诗歌前浪》,再则入选诗人基本上源自当年民刊的核心作者,且秉承“前浪”姿态,坚持独立写作的诗人。去年岁末,杰曼和我收到第二届中国青海湖国际诗歌节(2009)和第48届马其顿-斯特鲁加国际诗歌节(2009)的邀请,决定扩大选本范围,更名为《中国当代诗歌前浪》。
本书选编了中国大陆60位大多在20世纪50-60年代出生,至今在世界范围内坚持汉语写作的先锋诗人的作品,也收录了代表更年轻一代审美取向与文化观念的“70后”、“80后”的诗人作品。本书由我和杰曼共同策划编选,以汉英双语形式呈现新世纪全球经济一体化背景下,具有悠久诗歌传统的中国当代新诗面貌。本书的诗歌英译大致可分为两类:学术翻译和诗人翻译。全书约二分之一的英译出自英语世界一流的学者、诗人、翻译家之手,如凌静怡、霍布恩、梅丹理、乔直、柯雷、戴迈河、西敏等,余下部分先由我提供英译初稿,再分别与旅居上海、北京的美国诗人徐载宇、戴维、中保佐和子、梅丹理共同完成。正如书后“译者简介”所示,上述四位诗人均系接受过美国高校文学翻译专业训练的学者,因而,本书无论在学术翻译水平还是在诗歌创作水平均属上乘之作,这也是本书全体译编者义不容辞的责任以及内心坚守不渝的信念。至此,我深刻体会到霍布恩在英译杨炼《同心圆》时的那番感言:“要想提高汉英文学翻译的质量,惟有依靠英汉本族语译者之间的小范围合作。汉语不是我的母语,我永远无法彻底理解汉语文本的微妙与深奥;反之,非英语本族语的译者,要想将此类内涵丰富的文本翻译成富有文学价值的英语,且达到惟妙惟肖的程度,绝非是一件容易的事。可一旦同心协力,何患不成?”
《中国当代诗歌前浪》是中国当代先锋诗人三十年来纷乱、心碎的剪影,是一部浓缩了时代变迁的写照,也是一截关于青春和良知的成长史。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国诗人对主流文化的迷恋与怀疑及沉浮于社会变革中的强烈躁动;九十年代他们在所谓边缘化的处境下对公共价值的审视和对自我价值的究正,继而在新世纪借助诗歌承担起对当代文化精神的思考、批判与构建……本书向外界提供了较为真实的中国当代诗歌——一个客观存在却被人为遮蔽的版本,一段民族整体深陷文化危机,试图找回自由、独立人文精神的历史。
最后,我要感谢美国诗人翻译家凌静怡女士的热枕支持,感谢她在繁忙的写作之余为本书作序;我要感谢诸位学者、诗人、翻译家授权我选用其译诗;感谢2005-06年度中美富布赖特奖学金获得者、美国诗人乔直及其合作者史春波小姐惠寄其为美国《亚特兰大·2008中国诗歌专刊》所译的部分译稿。我还要感谢在华旅居的几位美国诗人的通力合作,特别要感谢徐载宇小姐、梅丹理先生的倾力合作。此处需要提及的是8岁随父母移居美国的徐载宇小姐,是美国的“80后”女诗人,去年获得2008-09年度中美富布赖特奖学金,回沪进行为期一年的的诗歌创作与研究;近期她收到了哈佛大学、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等多所美国一流大学比较文学专业的博士研究生的入学通知书;她出色的英汉双语写作能力不仅为本书提供了优美的译作,并且不辞辛劳审读全书,确保译诗质量。当然,我也要感谢比利时诗人、翻译家、出版人杰曼的鼎立支持,感谢他精心的策划与编辑,使得本书在欧洲顺利出版。最后,我要感谢我妻子的理解和支持,感谢所有志同道合的诗人朋友的鼓励和支持,特别是诗人郁郁为诗集的选编提供了许多建设性意见。
本书的编译,仅立足于本人作为“前浪”诗人、译者的视角,难免存在一些偏颇和遗漏,欢迎读者批评指正。
2009年6月30日 于上海复旦大学枫林园
注:海岸,诗人、翻译家
责任编辑:
admin
相关文章:
成就一次痛苦的美丽——读海岸诗集《挽歌》
(04/25/2013 12:39)
诗歌,向姚风学习什么
(05/10/2011 17:45)
Copyright © 2001-2014
shigebao.com
All Right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