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报——当代华语网络诗歌之见证 欢迎进入诗歌报论坛和全球华语诗人在线交流! 诗歌报新闻中心——做最好的网络诗歌新闻!
  返回首页 ← 
良知与襟怀
文章来源:邮件来稿 作者:李天靖 发布时间:2011-10-17 11:43:03 点击数:

最新诗歌理论
论坛精华帖子


  朱金晨老师是散文家、诗人。他的散文以博雅蕴藉、开阖自如及腾挪之美驰名沪,诗歌则以温婉隽永、哲思深致而闻名诗坛,他还是一位具有良知与博大胸怀的亦师亦友的编辑。
  散文家、诗人季振邦说起老朋友朱金晨先生如数家珍。他与朱金晨的相识是在1969年9月30日文汇报“风雷激”的副刊上,朱金晨的处女作《建设者的脚印》和他的一首《批判稿》同时发表,记得那首《建设者的脚印》是写他们建设者走到哪里,哪里就改变了面貌,很有生活的气息。这么多年过去,回头一看,当时一起走上诗坛的诗人们,有的不写了,有的退步了,有的还在原地打转,他却能与时俱进,还保持一种良好的状态,并不断地超越自己。季振邦先生还说:“他的报告文学写得也很出色,还出了专著。”朱金晨老师不是画院的科班出身,却对中国画有敏锐的艺术感受力,加上文笔生动,绘声绘色地叙述画家的艺术情趣,替上海画家们一一写了画评,并出版了《海上画坛》一书,驰誉画坛,很像音乐评论家辛丰年。“他在散文、诗歌上的造诣也颇深,出了不少这方面的专集,可谓“三箭齐发!他还是一位很好的编辑,和我在解放日报共事过,后来他调到朝霞编辑部、调到文学报,以后一起办上海诗人报,才有直接的关系,他的点子很多。”
  2002年,因某些原因对白桦的发表有所限制,一天白桦在文学报报社的文新大楼下给朱金晨打了一个电话,说有一篇文章请他看一看,朱金晨很想请他上楼一见,白桦怕他带来有诸多不便,便将稿子留在收发室后就走了,朱金晨拿到稿子一看,是一篇情深意重的悼念文章,白桦若不是极想为纪念这位作家,断不会麻烦他想发这篇文章;当时报社有人反对,但朱金晨说白桦先生中国文坛一流的手笔,只不过写了一篇纪念作家朋友的悼念文章而已,有什么不好发?在他的坚持下,在得到田永昌先生的支持下,这篇文章终于见报了。
  当一个编辑常有一种难言的苦衷。朱金晨先生说,“1977年我在解放日报副刊部协助庄稼先生做编辑,一次庄稼转来白桦先生的一首长诗,拟发一整版,关照我‘诗稿中的一些诗句要改动一下’,说‘这是上面的意思’,当时我只知白桦写过电影剧本《山间铃响马帮来》,还发表了不少文学作品;还是位诗人,了解得就少了。当时我出于一片好心,想到白桦受‘四人帮’迫害多年,现在有这么一次发表的机会,也为他感到十分欣慰,就连夜伏案一直忙到深夜。白桦的长诗见报的后,想不到庄稼转告我说,白桦因被一个小编辑改动诗稿而十分不满,我当时感到十分难受!这以后的三十多年编辑生涯中,我再也不愿去改动老一辈作家的来稿了,即使领导转下的意见我也要顶回去,拒绝照办!”由此,可见朱金晨先生真性情和坦荡的胸怀。
  诗人张烨曾说,“我永远记得朱金晨老师说过一句话,‘当编辑要对得起艺术的良心。’”张烨和他认识已有二十多年了,对他印象的深入了解,是随着岁月慢慢加深的,但与他第一次见面却难以忘怀。那是在在1984年一个炎热的夏天,他和文学报的另一个编辑来我家造访组稿,作为都曾是知青,一起谈得更多的话题是生活、青春和理想,在交流中张烨很敏感,从他们一瞬间的表情,看出了他们工作的不顺,“他们想离开文学报社,征求我的意见,我发自内心地说:‘既然热爱文学事业,那就坚持走自己的路;工作中受点挫折在所难免,如果草率决定,将来或许会后悔……’朱金晨是个很感恩的人,对我的话他铭记在心,后来多次见面他还提到我当时说过鼓励的话,他说‘谢谢点醒我!’”
  不久,朱金晨在文学报他推出了张烨的这组诗,其中一首《求乞的女孩,阳光跪在你面前》令人刮目:“淡黄的长发披散着∕宛如玉蜀黍的缨穗遮掩∕珍珠般的脸庞∕为着小小的愿望∕你低垂着稚嫩的脖颈∕默默地跪在阳光下∕你是否觉得阳光也跪在你面前∕就像树跪在落叶的苦难面前”。虽只有短短的八行,女诗人张烨却以意象之间深刻的悖论构成一种巨大的张力,某种暗示、隐喻直击心灵而令人沉思,十分敏感,当时十年文革结束之后不久,人们还被长期以来的左倾思想所禁锢,因此此组诗的发表难度可想而知,但朱金晨却持着如他所言的“对得起艺术的良心”,冒着很大的风险,以一个编辑的勇气和良知,毅然推出了张烨的这组诗,包括《求乞的女孩,阳光跪在你面前》这首在文学报发表后,迅速在全国诗坛传播,造成了很大的影响。张烨说他是勇于助人、亦师亦友的好编辑。
  朱金晨老师在三十余年文学编辑的生涯中,帮助过的人不计其数。
  女诗人杨秀丽深有感触地回忆朱金晨老师在她文学追求的道路上对自己的帮助。朱老师是个非常热诚的人,他特别愿意提拔培养诗坛的新人。他没有任何的偏见和门户之分,对于爱好文学的青年作者,他总是特别关照和鼓励。杨秀丽说:“1998年,我有幸认识了朱老师,并且把诗稿寄给他。他这样一个大编辑,竟然不认为我只是一个小作者,用相当的笔墨非常用心地给我写了一篇《从三月到四月》的编后记,并且在《文学报》副刊上用大幅的版面给我发了。这让我相当感动和受到鼓舞!”杨秀丽还说,“他经常为我创造发表诗歌的机会,让我一步步向诗坛的山峰迈进!今年,朱老师又为我写了一篇《从三月走到四月的杨秀丽》,还发表在《文学报》上,他回顾了我的创作历程,认为我的诗已经由简单婉约走向开阔壮丽,不再停留在表面的意象上,而是对于生活的感知有着强度与硬度的穿透力。”杨秀丽说:“我感激朱老师对我的评价,这让我更加进一步坚定了诗歌 创作的信念,我要做一个像朱老师一样成为优秀的诗人!”
  《浦东文学》副主编、诗人王亚岗,在八十年代末就认识朱金晨老师了。当时他在从商却酷爱文学,朱金晨是文学报的编辑,培育了许多作家和诗人。王亚岗说,“朱老师修改并选用了我的一篇散文《山中的雾》,刊登在文学报上,就是这篇处女作的发表,开启了我从小想做作家的梦想。2004年在上海书城偶遇朱金晨老师后,他知道我还写过一些知青时代的诗,就鼓励我出一本诗集,在他的督促、帮助下,重燃了我的创作热情,经过了几个月的整理、修改或重写,终于出版了我的第一本诗集《淡去的月》。2006年,上海诗人报问世,我作为编辑却一无所知,是他手把手地教我如何划版、拼板,如何编排,如何设置栏目,如何对文章的选用和删改等等,就是在朱老师的引导和教诲下,我终于胜任了诗报的编辑工作。如今我能独立主编在文学界口碑还不错的《浦东文学》杂志,全赖他的师恩。朱老师不但引领我走进了文学殿堂,还使我成为文学的传播者,此情此义我终身难忘。”
  朱金晨老师三十多年的编辑生涯,练就了他一双极敏锐发现人才的慧眼。
  女诗人屏子在博客上写道:“在我成长的道路上,朱金晨老师对我这个初出茅庐的江苏作者给予了关注和厚爱,后来我知道朱老师不仅是个资深编辑,还是一名成就斐然的散文家和诗人。我特别喜欢他的诗歌。” 屏子她原是一个打工者,生活很苦,冬天赤脚穿鞋,一边劳动,一边坚持创作,并特别热爱诗歌。南京诗人黄东成向朱金晨推荐了屏子的诗稿,朱金晨一见就十分钟爱,于是就请江苏作协副主席赵恺替她写了一版的专访,与屏子的组诗一起发在文学报上。屏子受到了莫大的鼓励,连续出了两本诗集。是文学创作改变了她的命运,加入了江苏省作协后,还做了南京江宁区的政协委员。
  原是浙江江山县一所中学的何老师,曾将一篇小小说稿投寄给朱金晨老师,后来这一篇《风雪之夜》小小说,一起与由朱老师约请著名作家茹志鹃老师的点评,发表在文学报上,也许是这个缘故,听说这位何老师后来调到浙江省教育厅做了处长。湖南商植县的王定军,一次去杭州领一个文学奖,碰到了朱金晨老师,见他穿一件很破旧的确凉衬衫,就帮助他,后来在文学报连续发表了他的散文,得了“冰心文学奖”。解放军刘琦是个残疾诗人(大面积烧伤),在一次文学报组织“路”的全国征文大赛中,朱金晨从大量的来稿中选评了刘琦的诗歌为一等奖,从此刘琦走上了文学的创作的道路;后来他写小说,受到中央军委的嘉奖,上海电视台还为他作了专题报道。诗人远村,也在当年文学报举办的另一次命题征文中获得了一等奖,他的脱颖而出,也是朱金晨的发现。金晨老师这么多年来,一直默默关心、扶掖新人,甘为人梯;他还在文学报的社团版不遗余力地推出了不知多少诗社。朱金晨正是以博大爱心和悲悯的襟怀,扶掖许多文学新人,从而改变了他们的生活和命运。
  散文家林非说,朱金晨是一位很勤奋和忠厚的作家(诗人),他走着一条独特的艺术路径。“他始终坚守着清清白白的传统家风”,“他从小生活在上海繁华都市的边缘地带,此间聚居许多穷苦的乡亲,终日操劳各种汗流浃背的营生,有时还受到达官富豪和势利之徒的排斥和歧视……所以他有一种反抗的精神,怀有彻底的平民意识和一腔悲悯的胸怀。”
  诗人张烨说:“朱金晨的诗歌感情丰富,情深意切,冲淡、独特,又有变化,诗歌的内涵有追求与思考。他作为资深编辑的生涯令人尊重和敬佩。他有很高的鉴赏力,挑剔而又包容;他心胸广阔却又绵里藏针,他是感性和理性结合体,他乐于帮助别人,他帮助的人不计其数,不求回报,相反还感激这些诗友文友的支持。”
  他自2009年始在《上海诗人》“诗人印象”专栏陆续撰写了《张烨与她的小紫屋》《诗人李天靖画像》《车前子,不只是中草药》《孙思:诗坛的思想者》《浪花中的蓝水兵宁宇》《“新城市诗社”里的罗姐》《好一棵高高的白桦树》《老铁吹起“夏季风”》《二十年不变的远村》《从三月走到四月的杨秀丽》等,其中大多数诗人,都得到朱金晨老师的关心扶持,甚至鼎力相助,然而他却总是卑已尊人。《礼记》云:“自卑而尊人,虽负贩者,必有尊也,而况富贵夫?”在当下一些人不择手段表现自己、张扬自己的情势下,朱金晨先生却秉承“卑己而尊人”淳朴的古风,实是当今世间一种稀缺的品质,所以尤显得珍贵而令人敬仰!诗人李天靖想起1996年从外地回到故土上海,没有人认得,承蒙朱金晨老师的厚爱,一次次发表他的访谈、随笔、评论和诗歌,题好文一半。诗人李天靖在与朱金晨老师多年的交往中,真正见识了他在处理新闻性题目上确实是高手,经他手见报的题目,诸如《上海有座撒娇诗院》《“洋行”里来了洋诗人》《二十六个台阶——历任复旦诗社社长访谈》《网络大海里的小鱼儿》等,这些题目都是他的“杰作”,或简洁,或诙谐,或形象,或灵动,抓人眼球,没有很高的智性莫能为之。朱金晨老师还李天靖撰文说他是“茫茫诗海的架桥人”,实在受之有愧。张烨说:“朱金晨说起李天靖是茫茫诗海的架桥人;他何尝不是诗歌的架桥人,我们站在这个桥上,感谢他这位架桥人。”
  原长沙市市长谭仲池是一位诗人,现在是湖南省政协副主席、文联主席。他最早的诗歌在朱金晨手上发表,他每次来上海,总是约见朱金晨,也是一个不忘旧情的人;但朱金晨一般都婉言推辞,可见朱金晨的品质。他近年来在赶写题为“我的那些诗友们”的书,他开了名单,要我替他联系组稿,一看名单,哈!这么多五湖四海的文朋诗友!张烨说“真的很感谢朱金晨对我的支持。故人情重,《尚书•盘庚》说:‘人惟求旧,器非求旧,惟新。’
  诗人徐芳说:“朱金晨先生他写诗很早,我作为解放日报‘朝花版’编辑,他应该是我的前辈;他为上海诗坛做了不少公益工程,还编了不少的诗集,那种迎难而上的毅力令人敬佩,他和李天靖、林裕华主编了《海上诗坛60家》为上海现当代诗歌史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要向他致敬!他还做书画收藏,没有功利。有中国文人的‘目送飞鸿,手挥五弦’的从容、澹定和潇洒。”

2011.10.8


责任编辑:
admin


相关文章:
  • 铁舞短诗的奇巧构思 (07/18/2014 10:39)
  • 阅读子川:敏感高地与他的 “凹地”意识 (03/13/2014 10:41)
  •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读《中国诗歌三十年》 (01/24/2014 22:06)
  • 心灵叩问历史——读唐德亮长诗《惊蛰雷》 (12/18/2013 15:46)
  • 永葆一颗赤子之心——读张瑞箫诗集《木头比我更长久》 (10/08/2013 21:51)
  •  
    Copyright © 2001-2014 shigebao.com All Right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