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晋元中学高中部同学谈我对诗歌意境的一些思考
今天,我给同学们讲讲我最近对诗歌意境的一些思考。 我讲三个问题: 一、什么是意境? 二、意境的结构。 三、什么样的诗是有意境的?
我们探究的范围是新诗,也就是现代诗,不是古诗。从汉字的角度考虑。现在我们对新诗的提法还有一个新名词,叫“现代汉诗”。 (多媒体屏幕上显现“现代汉诗”几个字) 我提的三个问题,是我们共同面对的。诗歌的份量在课本中加重了,而且大家都知道有意境的诗是好诗。我们把在文学史上公认的任何一首好诗拿出来看,都是有意境的,比如徐志摩的《再别康桥》,被列入高三语文课了。我们今天是一个交流,不是为了求得一个概念上的认识,重要的是多一些思辩,词典上怎么说,某某名人怎么说,这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自己怎么说,怎么理解。我想做的事情是激活大家的思考。
我们现在讨论第一个问题:什么是意境?我认为意境就是诗意的空间,是诗意达到的境界。我们就以《再别康桥》这一首诗作例子。 (屏幕显现徐志摩的《再别康桥》。配乐朗诵) 这样的诗是有意境的。这一点大家不会有争议。但怎样通过这首诗来认识意境?什么是意境?
(屏幕上显现:mood of a literary work or a work of art; artistic conception; artistic mood 意境:文学艺术作品通过形象描写表现出来的境界和情调)
这是现代汉语词典汉英双语版中的解释。关键词是:形象、境界、情调。其实,意境这个词在英语中没有现成的对应词。意境是中国诗歌美学中独有的诗学和美学术语。
屏幕上显现: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说:“诗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者则自成高格。”又说:“意境非独景物也,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一境界。故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否则谓之无境界。”
古人作诗、填词,最讲究意境。一首诗没意境算什么诗?就像一个女孩穿得漂亮,一个男孩长得也很帅,但无高尚的品质和真才实学,只能给人一种花架子的感觉。一个人活也要活的有境界。 我们读《再别康桥》这首诗,我们感觉到这首诗很美,但离开了具体的意象,离开了由这些象组合成的一种境界,离开了叙述这种境界的情调,我们能感觉到美吗? 所以简单的说,意境是一种情景交融的诗意空间。什么情景交融啊?不能太平面,意境是诗意达到的境界,是有级别的。在网上我读到一个贴子:成人进修班的作文题目是描写一个浪漫意境。同学们读出作文时,我听的都是些陈腔滥调,例如炉火熊熊、烛光摇曳或音乐轻柔等等。只有一个女同学别出心裁,她写的是:“屋里很清静,孩子们都不在家。” 我们不妨想想为什么说这个女同学是别出心裁的?她的级别比别人高。
有同学会问,从《再别康桥》里面找形象容易,情调也可以感觉得到,境界怎么说? (屏幕显示:“境界”,原指修行者领悟佛法所能达到的境地。佛家语:“自家势力攀援之所”) 境界有高低之分,“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试想想王之焕更上一层楼,其目穷千里的境界是什么样的?还有一点要提醒的,诗歌中的形象通常称其为意象,象中有意,但仔细分析起来,意也有深有浅,有意在象内的,有意在象外的,就看诗人对诗意的感悟的能力(诗人的自家势力)达到什么样的境地了。诗中的每个意象都有境界。志摹的《再别康桥》中有很多形象,每一个形象里都蕴含着情感、思想,整个一首诗,字里行间都充满了灵气。
假如我们试做这样一个练习,把这首诗中的形象一个个列出来,打乱,“波光”,“云彩”,“艳影”,“衣袖”,“笙箫”,“新娘”,“青荇”,“轻轻的我”,“柔波”,“天上的虹”,“长篱”,“水草”,我要求你们按照自己此刻的心境,把这些词藻重新组合起来,写首诗或一段有意味的话,你们会写成什么样的东西来呢?……问题不在于写出什么?而在于这个过程,你是怎么利用这些词藻去表达你这一刻的心意的?你构成了怎样一个东西,搞得好的也有意境,甚至是一首诗,搞得不好就是美丽的词藻的连接,无意也无境。从意到境有一个发生过程,有一个起点,我们要理解什么是意境,最好是自己写一首诗,试试看,起点在意。境呢?要有形象构成。有意没形象的,叫魂不附体。
怎么领会意境?我再打一个比方,比如电脑,我们打开一个网站的首页,便看到一个界面,我们再点击一个栏目,我们又看出一个新的界面,有时一个界面又有好几页,你点了第1页,再点击第2页;点击了第2页,再点击第3页……最后又返回。这与我们读一首诗,理解意境有什么关系呢?有。让我们的思维超传一下,你就会看出相似点。呈现在我们面前的一首诗,就好像一个网页的界面。这个界面的每一个字都可以点击,每一个形象都可以点击,你要理解一首诗的意境,你非要细读不可,一个字一个字地琢磨过去,把一个个“形象”打开,找出它背后的深层意蕴,一首好诗是可以不断让人挖掘的,也就是说可以不断地打开。我们可以对《再别康桥》作一次意向性分析,追问一下,徐志摩在什么情况下写这首诗的?我们可以就一个意象,追问这个意象背后的蕴含着什么样的思想感情。我们要寻找他的写作意图。 说到意图,我对意图这两个字很感兴趣。(屏幕示:意图) 一个图字,一个境字,没有联系吗?有。图就是境呀!我把意图两个字拆开来看,图作为的动词用,意图,意图,就是以“意”图写,有人说,写诗是做梦中语,这意图,就是梦中语,梦里的图写,意就是梦。图写就是形象地写,梦总是形象的。结果就形成一个诗的空间,这个空间就是“境”。徐志摩的《再别康桥》,是不是梦中语呢?我是说他在做梦。 为什么说他是作了梦中语呢?让我们了解一下这首诗的产生。《再别康桥》写于1928年11月6日第三次远游,再次赴英后回国途中,在此之前,1922年8月志摩离英回国前夕曾作《康桥再会吧》,那是在和林徽音谈恋爱以后,他本人又离了婚。有一本传记这样写的: (屏幕显现:配乐朗诵) 那时,正是阳光明媚的春天,剑河的水碧绿清澄,微风过处,但见一丝丝的涟漪徐徐远去,逐渐飘逝。剑桥大学30多个学院的建筑,全都星散错落在剑河右岸,它们在春天的阳光下,显得格外妩媚动人。而剑桥的左岸,则是一片广阔的牧场。有十几匹白马黄牛,正在刚萌生的青草丛中安祥地咬嚼,星星的黄花在风中动荡,应和着它们尾鬃的扫佛…… “呵,多美的剑桥呵!”他来这里已有整整一年,可是,他仿佛刚刚发现她的美丽,她的妩媚,她的动人,他真懊悔自己发现得太晚了,于是他一边慢慢地散着步,一边贪婪地观赏着。 春阳渐渐西斜了,他还在剑桥的林萌道上留连忘返…… 春阳将它金色的余辉洒向剑河,洒向剑河两岸的教寺古塔,万千树丛,并将西天的云霞染成一片金色。他被这奇异的景色吸引住了,竟停下步来,直楞楞地惊望着——— 河水在夕阳里缓流, 暮霞胶抹树干树头; …… …… 他不禁随口轻吟了两句。接着,他浑身一震,像抓住了什么东西似的;忽然,他明白了。心头不禁一阵喜悦,将那东西抓得更紧了。 大道两旁的青草丛中,一些衣着整洁的男女情侣们,正成双作对盘膝并坐,低语款款,那些调皮的鸟雀叽叽喳喳,正绕着他们飞来飞去。他不禁想起了归国已近半年的林徽音…… 我羡他们的双双对对, 有谁羡我孤独的徘徊?
那么,这首《再别康桥》是怎样写出来的呢?我刚才说的是第3次远游。他的第二次远游由于与陆小曼的爱情,为了避免世人的俗见和流言而被迫离开自己的祖国,到欧洲去游玩,而这一次,却又是因为与陆小曼的关系而想到离家出走,到欧洲去散心。一踏上英国的国土,他就感到亲切,以往的情景,都会情不自禁地涌现到他的脑际。
(屏幕显现:配乐朗诵) 伦敦还是那样安静。大概是刚下过一场大雨的缘故,夏日的酷署一扫而光,伦敦城里的空气显得格外的清新,那幢幢高楼连同一条条大小马路,也都显得格外整洁。 他先向泰晤士河边走去,那里有他的初恋,有他的烦恼,也有他的欢喜。国会大夏前的草坪还是那样葱茏,那些翠绿的小草经过雨水的冲洗,显得更加精神。他知道,那上面曾留下他和林徽音的无数个脚印。他们还一起席地而坐,诉说着他们最初的隐衷。有一次,不知是为一句什么笑话,她还笑得躺在上面…… 泰晤士河的流水还像过去那样静静的流淌。面对着这条河,他曾经编织过无数个美妙的梦。在一个迷人的黄昏,他曾壮着胆子将其中的一个梦告诉过她。可是她没做回答。他相信这个梦落到河里去了…… 他去见狄更生。 在一个晴朗的下午,他怀着砰砰直跳的激动心情,一个人悄悄地到剑桥来了。可惜的是,狄更生不在,其它所熟悉的许多英国朋友也都不在。于是,他就一个人在他曾经生活过的每一块地方,每一个角落,静静地散起步来。当他目睹着这熟悉的一切,他的眼睛湿润了,似乎又回复到过去的生活之中…… 太阳已经西斜,剑河,剑河边的杨柳,连同剑河两岸的建筑,全都沐浴在金色的余辉之中,他贪婪地观望着,舍不得离去;夜幕降临了,星光和月光倒映在剑河的柔波里,在不停地闪耀,他久久地凝望着,还是舍不得离去;直到夜深人静、身上略感凉意的时候,他才面对他所迷恋的剑桥,轻轻地用英文说了句“Good bye(再见)”,然后又向她挥挥衣袖,悄悄地离开了。
诗不是在当时写的,是在回国途中写的,传记中这么记载:船驰入中国海的时候,面对着无边的大海和辽阔的晴空,他不禁又想起了剑桥,想起了剑桥的生活,想起了这次一个人悄悄去看望剑桥而又悄悄离开的情景,他的诗思又潜潜的流动起来了———) (屏幕上再次显现《再别康桥》) 他的船离剑桥越来越远,但他的心却仍然依恋着她,他似乎已经把她全部装回来了。
看,我们了解了这个写作的起因,也就了解诗人的作意。我说的“意图”,其实是一种白日梦。这个写作过程是经过一场梦幻的。我们在诗中不仅看出康桥柔和秀美的风光,还感觉到一种柔美的情调,形象魄丽,气氛柔和。音乐性很强,使人读后如听一阕小夜曲,喃喃兴起一种莫名的赞叹。徐志摩才华横溢,是“浪漫主义的调情圣手”他很讲究诗的“音乐感”,认为“一首诗的字句仅是身体的外形”,而音节则是血脉,他还致力“旋律”的铺展,一首诗不论呈现何种款式,应给予人们无限的喜感。这对我们理解徐志摩的意境很重要。徐志摩正是通过全篇这样的方式,创造浓郁而言有尽意无穷的情调,直达玄幽、典雅、奥秘、朦胧的境界。 说到这里,我想说一句,意境不是简单的形象构成组合,就是指这种玄幽呀,典雅呀,奥秘呀,朦胧呀,说不清道不明白的意味,文学史上评论欧洲修的词下启东坡词的疏隽与少游词的深婉境界,就是指这些意味,所以意境是“虚化了的韵致和意味。” (屏幕上显现:“虚化了的韵致和意味。”毛翰语)
假如《再别康桥》这首诗,不能把我们引到一个“虚化的韵致和意味”的境界中去,我们就可以说它没有达到一定的境界,或者这境界不高,如果我们读了以后没有一点感觉,我们就可以说它没有意境。意境是诗境,是虚境。《红楼梦》中太虚幻境就是诗境。所以红楼梦开卷第一回就是作者自云,曾历过一场梦幻之后,故将真事隐去,而借通灵说此《石头记》一书也。故曰“甄士隐”云云。徐志摩的《再别康桥》,不也是历过一番梦幻之后,将真事隐去的吗?他也借通灵,诗中的音乐性就是通灵的。 所以,对诗的意境的理解不能太实。陶渊明的诗《饮酒》中首句是:“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结尾句是:“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 (屏幕显现:“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 此“意”是虚的,所结之“庐”,有了诗的真意,也就成了诗境了,与“人境”似而不似。 毛泽东诗句:“红雨随心翻作浪,青山着意化为桥。” (屏幕上显现:红雨随心翻作浪,青山着意化为桥。) 此“随心”、“着意”就是表达意境。
新诗的体式很多,但在意境层面上讲,惟有达到虚化了的韵致和意味,才算有意境。 我这样饶舌了半天,同学们是否弄明白了什么叫意境?意境之本不在境,而在意。就是诗意的空间。常言意境分有我之境,无我之境。这不管,有我,无我,都要有意。《再别康桥》写的就是“别意”,此别意达到什么境界了,我们通过一个个意象,通过这首诗的节奏,体会到了一种“虚化了的韵致和意味”。我们刚才说的“小夜曲”就是。
最近我在网上读到一篇文章。 (屏幕上显现:从王国维《人间词话》到迈克尔·海姆的“网络空间”) 文章认为,“意”就是“信息”,“境”就是“空间”,“意境”就是“网络空间”。 (显示:cyberspace 网络空间)
这对我们理解意境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我们在英文中找不出一个对应的词,现在有了一个,是否行?这是隔行讨论。俗话说:隔行如隔山。网络空间强调的是信息,文学强调的是诗意。我们说多了情景交融,就不想再说情景交融,换一个新名词,有新感觉,能活跃我们的思维,就像我们强调文学与生活的关系,一天天的说,说烦了,我们提出一个文学的“草根性”其实道理还是那个道理。下面我们分析意境的结构,就从这个信息空间谈起。
我认为第二个问题:意境的结构就是一个空间的结构,它仿佛一个圆锥体,它的底层就是一个网络,是一个意象网络。它的顶尖就是意境。商业圈里讲创意,就是讲意境的创造。诗———本质上是用文字、语言组成的典型的创意意象符号系统。无论唐诗还是宋词,浪漫主义还是现实主义,用的文字并不深奥,关键是由此构成的创意意境———即如何构成意象情感空间。在诗的意象组合中,一般有两种组合方式———即以“意象”为中心的表达与以“情感”为中心的表述。我认为这两种方式都离不开意。
郭锋老师要我举自己的例子。他看过我写的一首《英雄》。 (屏幕上显示:《英雄》) 这首诗在《文学报》《青年报》上发表。我们联系这首诗来分析诗的意境结构。我们刚才说了,我们理解的意境始终处于灵性层面上的。“心有灵犀一点通”可意会而不可言传的,也就是说不可分析的。既然是不可分析的,怎么还有结构呢?我们现在换一个角度思考,我们面对一首诗,这首诗的意境是由这首诗来体现的,我们不妨把这首诗作为一个信息空间来看,从标题开始,从诗里捕捉信息。看是怎样一张信息网。 比如这首《英雄》,当时我是接到一个报社的电话,要我写一首杨利伟飞天回来的一首诗。天呀,我当时还不知道神州五号这件事,一听到这个消息,我很激动,最初到来的一句话是“一个英雄从地球上出发从天上回来”,我找来那天的报纸,发现飞船发射的地方酒泉有一个问天阁,我觉得问天阁这三个字太好了,它使我想到屈原的天问,想到毛泽东诗词中的“寂寞嫦娥舒广袖”,还想到“神舟五号”这个“神舟”,同“六亿神州尽舜尧”的神州谐音,我看着“神舟”5号飞天的照片,那笔直射天的姿态,使我想到中国书法中大楷的一竖,怎么想到的呢?我读过诗人季振邦的诗《毛泽东书法》,他写:“井冈山云遮雾罩/是他笔下最高的一竖。/最长的一横/则比秦始皇的长城还长/有两万五千里之遥。”我这一竖的提法就是从他那里搬来的。
如果你们能象点击电脑一样,点击我这首诗中的每一个形象,每一个值得注意的字眼,看看这些字眼也好,形象也好,共同传递了什么信息,作者为什么要传递这些信息,他的意图是什么,你看我们又要说到意,意就是信息。这些形象也好,字眼也好,本身还蕴含着什么?做这样的调查工作,我送你四个字叫:“做实看空”。 什么叫做实?就是你读一首诗,你读到“问天阁”的时候,你就要追究一下?什么叫问天阁?它的来历,为什么叫问天阁?当你知道出处是屈原的《天问》,你最好坐在电脑前把“屈原”二字点击一下,了解一下屈原,你再设问一下什么叫做“展示诗的不变价值的元素?”你就这样一点点地不断追问下去。面对一首诗,你要有提问的能力。
包括我这首诗的题目《英雄》,你也要问为什么?我为什么要以《英雄》为题,这首诗表达了我的英雄观。那时候我们都看过张艺谋拍摄的电影《英雄》,而我长期以来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什么是英雄?战争年代有黄继光、董存瑞、刘胡兰,现在这个改革年代我们一个普通人想做英雄也不行,而这首诗蕴含了这方面的思考,诗的最后一节:“今夜我处于零点地平线上仰望星空/以梦为马我不曾离地却已飞去/---英雄/就是飞天的梦想 铿然/就是摘星的梦想铿然”。 有人读到这里,说有意境了。我问:“什么意境?”他说不出。陶渊明说的“得意忘言”正是这样情景,我自己认为这首诗的意境豪迈而有英雄气,属于雄奇一类的。和徐志摩的《再别康桥》是两种境界,但有一点是共同的,就是思深意远,这个“远”链接着我们的“做实看空”的空,这个空不是空无一物的空,看空物象而诗意不空,否则的话哪来诗意的空间呢。
这种网络信息分析法,可以从三个层面上进行:象(形象和文本的表现)、意(对形象和文本内涵的深层感悟)、言(对形象和文本的语言表现的分析)。 (屏幕显现:象意言 ) 我们所说的最高层面的意境,总是由这三个方面共同酿造的。这三个方面:意是主要的,意境之本在意不在境,得意而忘言,也就是得到了诗意你完全可以忘记你在什么地方了。
我上面提供的这个“象意言”的结构,告诉同学们,你们据此可以对一首诗作意向性分析,作品的意义是潜藏着的,且对每一时间,每一个人的显示是不尽相同的。一部好作品有无限阐释的可能,一百个观众就有一百个哈姆雷特。 欣赏一首诗是一种解释的过程,而解释的过程又总是伴随着质疑。我把这首诗交给附校的同学质疑,他们提出了许多问题,还有个著名的诗人曾当着我的面问:“杨利伟算是英雄吗?他是英雄,那更多的科技工作者,他们默默无闻怎么不去歌颂?他们才是真正的英雄。”
写诗是一种冒险,读诗更是一种探险行为。诗有各种各样的诗,我们把诗作为一种现象看,它既是现象又是价值。我把诗和诗的意境看成同一个东西,没有意境不是诗,有意境才是诗。它是通过什么来显现的,我们又是在什么境况下发现诗的。换一句话,我们面对一首诗,并不一定能发现诗;相反的情况是欣赏诗的人有时候比作者能够更好地理解作者。
其实,我们这还不是真正在分析意境的结构,而是企图说明通过什么样的路径去解读诗歌,从而抵达某个意境。意境的本身的结构是否可以分析,我想是可以的,那是更高深的工作,就好比数学有初等数学与高等数学一样,那是高等数学。不是吗?从一个圆锥体的底部网络分析到顶部--意境,请你分析一下玄幽意境的结构,分析一下深婉意境的结构,分析一下雄奇意境的结构,什么是玄幽,什么是深婉,什么是雄奇,你能说出它们的结构吗?雄奇的结构,深婉的结构,玄幽的结构。我们只能分析底部网络具体的意象,不能抽象的言说。一种意境的形成可能涉及到人的生命意识和生命状态,表现在语感和音乐性上,一个诗人的创意———创造什么样的意境,全部的根据是生命。
既然是这样,我在这里还可以提供几个公式,帮助你进入,快速抵达意境: 1. 画+说=诗(流沙河语) 2. 印象÷思维=诗(辛笛语) 3. 意味+分行=诗(陈仲义:在诗的意味前提下分行) 4. (情+力)+(音+色)=诗(未名) 5. 节奏+隐喻=诗(铁舞语) 你们自已也可以发明自已的公式,以帮助你走进诗的文本,从而抵达诗的意境。我们应该像天才那样思考,像诗人一样想象。什么是天才?天才的特征就是能发现事物的内在联系。上面五个公式,就好比电脑上的5个路径,按不同的方式点击,最终都能抵达一个窗口———诗的意境。这5个路径你也可以通过比较,它们也有内在的联系,这里的加法和除法,你们也许可以改成乘法,但不能改成减法。但另有一个诗人,著名现代山水诗人,我的老师孔孚老先生,我曾千里迢迢去济南问学于他,他授我的写诗秘诀是:‘诗用减法’,还说“诗越减越大”。……时间关系,你们只能按各自的天分去领会了。
第三个问题:什么样的诗是有意境的?这个问题具体说来会更繁杂,因为我们会面对各种各样的诗。简单地说,有境界的诗是有意境的。也许我们的眼力不够,在这里我提供两付眼镜: 第一付“诗是音乐性的思想”,这是思想家卡莱尔说的。 第二付“美是有意味的形式”,这是克莱夫贝尔说的。 今天看来是不能详细展开了。我想以我的老师孔孚先生的一首诗作为今天演讲的结束语吧! (屏幕上显示:《春日远眺佛慧山》佛头/青了) 我今天的演讲题目就叫《从“再别康桥”说到“佛头青了”》,在我的眼里,同学们都是佛,佛的含义是觉悟,同学们的头就是佛头,经过我们这样探究性的讨论,你们智慧的头颅是否也青了一点呢?谢谢大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