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纸刊
|
网刊
|
专栏
|
理论
|
推荐
|
专访
|
专题
|
随笔
|
大展
|
出版
|
论坛
|
活动
|
相册
|
邮箱
[特别稿件]2001:诗人的冬天
作者:
冯磊 2005-01-27 13:16:28
来自:
《诗歌报季刊》
阅读指数:
次
热门新闻
○胡同里的北京之五—— 2001:诗人的冬天(冯 磊)
7月中旬,我以所谓诗人的身份去河北逐鹿参加了一个会议。这个会议有些特别,它不是官僚们的集体旅游,也不是那种休息室里的“嗑牙会”。这是一次诗人的聚会。其背景是这样的:原安徽《诗歌报》执行主编乔延凤应中国长城学会之邀,到北京创办《诗歌报》丛书。此次在京的一些诗人和文化界的朋友都是应诗人孙文涛的邀请来河北的。
诗歌界的朋友都清楚《诗歌报》的地位,这个因1986年与《深圳青年报》共同举办现代诗歌大展而备受瞩目的刊物,在诗坛尤其是民间诗坛享有一定的声誉。再国内几家屈指可数的诗歌刊物中,《诗歌报》因坚持民间性和探索性而成为诗歌刊物中的翘楚。由于种种原因,《诗歌报》“屡仆屡起,筚路蓝缕”,成为诗坛的一面旗帜。
到河北逐鹿参加会议的人并不多,但是大家济济一堂,十分热闹。
河北逐鹿是个有点名气的地方,据说当年炎黄鼻祖黄帝曾在此与蚩尤之间展开大战。在附近的黄帝陵吐附近,我还拣了几块据说是汉代的碎瓦片和一块据说是清代的瓦当。
说是诗会,其实是研讨会。大家都在思考如何把《诗歌报》丛书办好,气氛很活跃。
回京不久,从诗友那里得知,乔延凤和孙文涛已经在通州安营扎寨,并邀请贵州一个青年诗人做副主编,共襄盛举。又过了没有多长时间,有消息说,中国长城学会已经拨款到位,丛书正在编选过程中。
这期间我因为家里有事辞了报社的工作回到山东,在网上看到上海“中华诗歌报网站”于怀玉的文章,称正与诗歌报丛书全面合作,丛书即将出版。
9月中旬,忽然从网上得知,丛书编选并不顺利,乔延凤先生已经离开北京回到安徽老家。随即诗歌报丛书更名为《诗前沿》,并在网上公布了第一卷目录。
前两天,北京又传来孙文涛病倒的消息。在北京,我曾同孙文涛先生接触过几次,人很谦和、实在。另外据诗友说,中国长城学会并没有将款项划拨到位。……
进入上个世纪九十年代,由于各路商业文化的围剿,诗歌的声音越来越小。这不仅仅是因为诗人们受到利用驱使,不再痴迷于诗歌创作的缘故,而是整个大气候的问题。诗歌不如一把老芹菜值钱,这是生存的现状。在这种大背景下,一些刊物先后撑不住了,而能撑下去的也都大不如前。一句话,诗人已到了濒临饥饿的状态,地位尴尬。
中国当然不能缺少诗歌,有人的地方都会有诗性存在,就象有人的地方也同样并不缺乏其他动物特性一样。事实上,《诗歌报》的命运也就是整个中国诗歌乃至整个文学界、整个中华民族人文精神的真实写照。《诗歌报》北京遭受冷遇实际上是诗人、诗性文学或者说是严肃文学与现代社会撞车后折射出的一个侧面。在此之前,我们看到,一些严肃文学刊物正兴味甚浓地推出饱含色情意味的小说。
前不久,听说莫斯科万人空巷去听诗歌朗诵会,让我等诗虫艳羡不已。还听说在俄罗斯一本诗集能印几十万册,而国内的文学刊物也就发行几千册。令人叹息之余,不禁黯然。
责任编辑:
admin
该文已有
篇评论,您可以查看或
【
发表评论
】
相关文章
[卷首语]2001年华语网络诗歌不完全梳理
(01/27/2005 15:44)
[开篇大作] 土地的恋情(2首)
(01/27/2005 15:25)
[挑战者,第一千零一个——本期力作] 老张(组诗)
(01/27/2005 15:21)
[挑战者,第一千零一个——本期力作] 诗3首
(01/27/2005 15:16)
[探索诗之页] 与一位记者的非新闻对话
(01/27/2005 15:14)
Copyright © 2001-2006
shigebao.com
All Right Reserved.
诗歌报
网站 保留所有权利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