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报——当代华语网络诗歌之见证 欢迎进入诗歌报论坛和全球华语诗人在线交流! 诗歌报新闻中心——做最好的网络诗歌新闻!
首页 | 新闻 | 纸刊 | 网刊| 专栏 | 理论 | 推荐 |专访 | 专题 | 随笔 | 大展| 出版 | 论坛 | 活动| 相册| 邮箱



    [诗理论]诗歌论坛与当下诗人的生存状态


      作者:水上漂 2005-01-27 13:28:47 来自:《诗歌报季刊》 阅读指数:

热门新闻
 
关于论坛
       
   毫无疑问,互联网的诞生,为汉语诗歌的兴旺带来了不亚于朦胧诗之于中国诗坛的巨大影响,互联网的跨时空交流、信息传播之广泛,意见反馈之迅捷,使很多诗写者感到了传统媒体所无法比拟的快感。网络使无数的无名者突然成为一颗颗耀眼的明星,同时,这种不受时空限制的现代工具使一度被读者遗忘的诗人和他们的作品重新面向了读者,并且通过BBS、论坛和EM等方式,直接与读者对话,可以这么说,进入2000年以后,中国真正的诗坛,其实已经移栽到了网络,阿弥陀佛,一度迷失的汉语诗歌,终于又回来了!        
   首先,任何事物的诞生,总是伴随其正反两方面的影响而来,在网络催生了太多的新作家和新诗人的同时,也出现了很多负面的影响,由于网络交流的虚拟性,上网的人也抱着各自的心态,由此而产生诗人的自我炒作和诗人与诗人之间,读者与诗人之间以及多方的相互匿名恶骂,更有一些居心叵测的小人,利用网络的不可知性专门互相吹捧或挑拔离间,恶意毁谤,并以此为乐,《诗江湖》和《唐》是两个人气最旺同时也是是非最多、论战(或曰骂战)发生频率最高的论坛,我要么不上这两个论坛,一上总会发现有人贴这样的帖子,而且由于回帖的人太多,往往造成网友对作品的正常阅读,由此种种,诗歌论坛给人的感觉是一片混乱甚至是乌烟瘴气!作为一个诗写者,我真诚希望所有爱诗的人们,都来维护我们的精神家园。让论坛少一些浮躁和无为的辱骂,多一些艺术的交流和真挚的友谊,使我们的汉语诗歌借助互联网科技,朝一个更健康的方向发展。          
   其次,当下诗歌论坛多得有些泛滥,很多诗歌爱好者,本身诗写得不怎么样,在诗坛上什么影响也没有,却硬是以一个诗人的身份建立诗歌论坛,自己做斑竹,挂上一些著名诗人的名字为驻站诗人,然后互为链接,其实这些诗人根本没有时间去管理论坛,那只是论坛单方面自作主张放上去的!按照乌青的说法,这些论坛就象是一个个人网页,没有什么价值。          
   我个人认为,诗歌论坛多并不是一件好事,就象某人办了一张报纸,影响很大,你也去办这么一张,如果你具有其他报纸所不具备的特色,有自己的目标读者群,那倒可以一试,问题是,有太多的论坛只是一些自己的朋友在上面玩,互相吹捧,甚至出钱学别人编诗歌民刊,妄图得到诗坛的承认,这种带有功利性的论坛早晚因缺乏影响力人物和优秀作品的支撑而关闭、即便开着,那也与关闭无甚区别!
   毫无疑问诗歌网站和论坛也将与门户类网站一样,面临大的整合,未来,一些有自己的特色并且有理论支持和名人掌控以及有纸媒出版背景的网站和论坛,将形成自己的特色,从而具有独特的品牌影响!
     
     关于诗人炒作
       
   首先我非常赞赏诗人的自我炒作,最起码这是一个伟大的觉醒,因为自古以来,诗人给人的形象总是被认为是含蓄的、深沉的,他们忧国忧民却一身傲骨,他们与世无争思想于世俗之外,可以说诗人始终是被社会遮蔽的一群,尽管他们写下再多伟大的诗篇,这在中国的历史中一再地被得到了印证。
   在没有互联网以前,诗人间的交流主要还是依靠报刊和书信,由于信息传递的时间限制和文章发表的不易性(如某些锋芒毕露的文章,刊物主编会考虑的某种后果而不予发表),使得诗人的炒作不能完全张扬,最多在一些民刊上偶尔冒一下。现在有了互联网,上述的问题被一一解决,而且其传播的速度与广泛是极其惊人的,这就给一些具有炒作意识或者炒作欲望的诗人带来极大的机会!        
   下半身当家诗人沈浩波先生无疑是一个非常成功的炒作者,他不光有自己的理论体系来支撑自己的炒作,而且创作了大量的优秀作品,并以次来完善自己的理论体系,同时他又以自己的人格魅力,来吸引一些志同道合的诗人加盟他的阵营,逐步使他的发言具有权威性和领袖性,他的炒作从而也就更具有真实性、丰满性和可感性,这一系列的运作,使他在当今的中国先锋诗坛具有一定高度的话语权和不可替代的独特地位。        
   为什么不炒作?我有这个资本!这是沈浩波给我留下印象最深的一句话,这也许是我欣赏他的原因之一,现代诗人就是要这种坚强有力的参与激情,诗歌才能健康地发展,沈浩波的自我炒作,与当下论坛上那种浮躁、盲从和利欲熏心者形成鲜明的对比。          
   联想到中国的出版业,尤其是诗歌刊物和诗集类书籍的出版,由于主管销售和书籍推广人员缺乏市场运作的技能,没有根据读物的具体目标消费群,进行科学的包装和炒作,他们往往根据主流渠道的估计,来确定书籍的印数,印数少赚不到钱,印数多又要担风险,而诗人好不容易出版一本诗集,却又要承担一定数量的自销。这样的运作,致使诗歌类读物的出版很不景气,一方面市场不饱和,很多诗歌爱好者买不到书,另一方面书籍印刷在亏损或者滞销。          
   造成这种局面的另一个原因是,诗歌类书籍的装帧设计,太学究气或者艺术气味过浓,根本没有考虑购买者的消费心理,我觉得,一本书连一双眼睛或者一双手都吸引不了,你又怎么能指望他们把它买回去呢。所以我说,如果我们懂得一些营销知识和市场运作技巧,学会包装和借势炒作,在设计上也先考虑市场,譬如这个设计能不能吸引别人的眼睛,然后能不能继续吸引他的手去拿起这本书?如果能做到这样的话,那就达到了一半的成功,至于能否掏钱买,那要看里面的内容能否吸引他!我们的一些民刊也犯了这类毛病,弄得很纯粹很艺术很资料,如果这样,这跟自己打印有什么区别?诗,不仅让圈内人士阅读,更多得是要让普通读者有所了解。一本赏心悦目的书刊,那怕不阅读,放在案头或书架也是一种很好的装饰和点缀!
   象征语言艺术至高典范的诗歌艺术,难道真的不如一本时尚类杂志和通俗书刊吗?

     关于诗人的生存状态

   由于工作关系,我接触了不少诗人,言谈之中总会冒出这么一句,诗人都很穷。这可能与中国传统有关,古代的诗人不也是穷困潦倒的吗?还有人说,诗人如果不穷就写不出好诗来。果真这样吗?
   有很多著名的诗人,由于他们自身的影响力,已经在许多非艺术类媒体担当职务,或记者或编辑或特约撰稿人(如韩东、何小竹、翟永明巫昂等,他们都在《21世纪生活》和《三联生活周刊》设有专栏),不管薪水多高稿费几何,好歹有一份职业有一份收入,最主要的,他们是在参与社会,这根本不会给他们的诗创作带来任何影响。        
   我知道非非诗人杨黎和何小竹都是开过公司的,翟永明也有自己的白夜酒吧,福建的道辉广东的符马活和深圳的王顺健都很富有,他们有钱,生活过得很滋润,可他们依然没有放弃对诗歌的热爱和对艺术的追求,而且在诗坛上相当活跃,为什么?我觉得重要的一点,是他们知道诗是什么,能为自己带来什么!我称之为角色置换。
   在当今的中国社会,市场经济使得很多人突然之间失去了某种功能,除了能写出几行诗以外,他们一无用处,他们在社会中的生存能力与那些下岗工人没什么不同,我也碰到过不少这类诗人,除了狂热的爱着诗,并且固执地认为自己是天才以外,他们的处境非常尴尬,有的诗人是靠朋友的资助在生存。我曾经不客气地对一个诗人朋友说,你应该放下诗人的臭架子,还原为一个普通的人,先好好地养活自己,然后心态轻松地写诗,我告诉他,在当今的中国社会,想靠诗来养家胡口简直是个梦想!
   还有的诗人在民刊上发了一些作品以外,就认定自己有这方面的天才,而梦想仕途之路,他们希望有朝一日缪斯女神能青睐他们拯救他们!为什么会这样?    
   其实主要原因是他们没有认清经济与文化的关系,在西方,经济因为文化而繁荣,文化因为经济而发展,两者相互相存优势互补,这早已是铁的规律。而中国由于国家政策和社会体制的关系,这一点远没有得到体现,我想随着中国的入世,不光中国的市场经济受到刺激,我们的文化市场也必将会有一些大的影响,我们的诗人们如果依然执迷不悟,不能很好地把角色置换过来(即什么时候你是个生存能力很强的普通劳动者或者社会的参与者,而不是旁观者和屏蔽者;什么时候你才是个诗人,你在思考着社会、国家、人生乃至真理)的话,未来的社会将更加残酷,因为入世以后,将打破国营单位变私有和股份制,到时候你若没有一定的工作技能和专业知识,面临的处境将比现在更悲凉!
   即便你再怎么爱诗,请不要忘记这个真理——生存,永远是第一的!
 
责任编辑:小鱼儿 该文已有篇评论,您可以查看或发表评论

 

 相关文章
  • [卷首语]2001年华语网络诗歌不完全梳理 (01/27/2005 15:44)
  • [开篇大作]  土地的恋情(2首) (01/27/2005 15:25)
  • [挑战者,第一千零一个——本期力作]  老张(组诗) (01/27/2005 15:21)
  • [挑战者,第一千零一个——本期力作]  诗3首 (01/27/2005 15:16)
  • [探索诗之页]  与一位记者的非新闻对话 (01/27/2005 15:14)


  • Copyright © 2001-2006 shigebao.com All Right Reserved.

    诗歌报网站 保留所有权利 转载请注明出处